关于经营与管理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去理解。
第一,管理水平既不是经营水平的充分条件,也不是必要条件。管理好了,企业的客户是不是就会多,业绩是不是一定就会好呢?不一定。因为影响企业获得客户和业绩的因素和条件实在是太多了,竞争对手、宏观政策、技术迭代、资源条件、社会认知、经济周期等等,不一而足。同理的,企业经营好,也不代表它的管理就一定好,也许只是因为它抓住了某个市场机会,成为了风口上的那只猪。这是管理实践中很无奈的事情。那么,企业为什么还要必须重视管理呢?因为二者还有下面的关系。
第二,管理对经营有促进作用,且促进经营并非管理的唯一任务。虽然存在很多促进企业经营的因素,但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可控因素之一,也就是说,企业能够通过控制或改变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来影响业绩,这会让企业获得更多的稳定性和安全感;尤其是管理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基业长青有重要的支持和推动。风口过去后,很多飞猪都会掉头栽下来,死相难看,但是管理卓越的企业是最有可能平稳着陆、继续健康发展的。这是经过数百年来很多企业验证的,也是实践者和理论家孜孜以求管理优化之道的主要原因。
第三,更需要重视的是,经营对管理也有反向作用。之所以说更需要重视,是因为管理促进经营的因果关系容易被看到,但是二者之间反向的逻辑链条往往被忽视:首先,经营做得好,企业才可以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管理之中。比如人们看到华为之前的虚拟股权制度极大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,继而推动了企业快速成长,这个逻辑是对的,但是人们往往没有看到,虚拟股权制度本质其实是利润分红或者是超额利润分红,而正是因为华为的业绩好,才有更多的利润投入到虚拟股权制度之中,处于下行通道中的企业是很难模仿华为的这一管理方法的。其次,经营做得好,会显得企业管理做得好像很好。人们往往愿意向成功者学习,但前面说过,企业经营的促进因素和条件非常之多,甚至换一种管理方法可能会使企业更成功。
实际上,企业成功经常有不为外人道的原因,往往正是这些原因可能才是其成功的关键。而也正是这样一些企业,特别愿意向外宣传自己的管理实践,包装成前沿时尚的样貌,让人以为是这些管理实践的探索才是其成功的基石,从而很可能对缺乏分辨力的企业造成误导。再次,经营做得好,会把企业很多的管理问题给掩盖住。在成长通道中,企业经常无暇顾及管理,管理问题往往也不会对企业的市场造成太大的障碍,而一旦企业增长乏力,很多预期到的和没有预期到的管理问题都会涌现出来。向这样的企业学习管理,显然是失当了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最佳管理实践的说法是有问题的,所有向成功经验的对标学习都需要慎重,除了要了解自己面对的权变因素与对标单位有所不同,还要考虑到对标单位的管理很可能本身就是有问题的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