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以德国工业4.0为引领的智能制造似乎是精准生产的福音,定制生产的全面实施,对于生产企业与消费者的有效对接价值甚大。借助智能制造(主要由智能加工中心与生产线、智能化立体仓库和物流运输系统、智能化生产执行过程控制、智能化生产控制中心组成)不仅使生产过程能实现与人“对话”,甚至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具备“记忆和思维”,产品在满足客户方面确实大大进步了。
长春众森管理咨询公司看到,工业4.0的难点在于批量定制,既具备批量的工业化要求又能满足定制的信息化要求。批量定制毕竟不是靠设备加信息就可以轻松实现的。无论多“聪明”的制造,最终还是难以完全满足“每一个”消费者的特定需要,因此还是有“作废”的合格品甚至优良品。何况,中国的“数字化工厂”“智能工厂”“智能制造”“工业2025”毕竟还在启蒙甚至口号阶段,对于没有“消费者大数据”意识和基础的中国,对于没有细分市场的精确定位并更无精准预测的企业,要想“做出什么就能卖掉什么”还有太长太长的路要走。
诸如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的平衡,今日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使之成为可能。过去几年某农产品的销售总量、不同区域的销售占比、不同时间段的销售节奏都可以统计出来,以便及时调整种植计划。在这一点上,政府成为市场管理的主体,需要有所作为。尤其在不同农产品的销售季,市场供应量的饱和度的信息披露尤为重要,而贵阳货车帮等这些大数据的前卫物流企业也需要有所担当。
必须承认迄今为止管理学存在局限性或盲区。管理学研究的是效率,但最高的效率不是来自于生产,而源于适应消费者。必须花更大力气研究消费者的“见异思迁”,研究产品市场的容量和占比,研究借助现代技术使生产与消费者时时互通互联。尽一切可能把必须终止的生产活动提前,克服“牛奶倒进大海”的情况发生,降低社会的总成本消耗,消灭终极的浪费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