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会一门乐器,只要一个好的老师、一套循序渐进的教程和长时间的反复训练,因为每一点进步,你都能明显地感觉到,老师还可以提醒你问题在哪儿。
演奏、体育运动、大部分体力劳动、部分简单的技术性劳动,都是天生的“即时反馈系统”。
但大部分工作都没这么直接,比如销售,你掌握了一门销售话术,可前几次都失败了,原因可能是你还不熟练,也可能是顾客本身就没有购买意愿。可糟糕的是,你无法知道到底是办法不对,还是你用得不好,因此,你就无法去改进。
大部分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,都无法直接反馈效果,你必须去设计一个“即时反馈系统”,思路有两种,一个是“拆细”,二是“去繁”。先看“拆细”。有一次,刘谦做魔术表演前的彩排,做到某个环节时突然停下来,问坐在台下的经纪人:“昨天演到这里,观众为什么会笑?”经纪人被问住了,他前一天就在台下,根本没有感觉到啊。
魔术和一般的表演不同,对观众的反应要求很高,他必须清楚地知道观众在哪里会屏住呼吸,在哪里会瞪大眼睛,在哪里爆发出掌声。练习魔术表演的方法就是把整个过程“拆细”,把动作与观众的反馈一一对应起来,任何细微的意料外反应,都应该敏感地察觉到,然后再针对性的练习,才能不断提高水平。
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能找到可“拆细可即时反馈”的部分:销售员要把销售中的典型情景分解出来,设计话术,获取对方的反馈;设计师要把“视觉表现”的环节分解出来,获取合作者的反馈;管理者也要把“有效沟通”的核心环节,获取下属的反馈……
另一个是“去繁”。工作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,你做了一个很棒的方案,在会议上一讲,结果大家纷纷提意见,不是说成本太高,就是说时间不好把握,一盆盆冷水从头淋到脚,这个反馈实在是太糟糕了。其实这才是正常的,一个没有经过任何设计的“反馈系统”,必然有大量背离初衷的杂音,“去繁”的方法就是每一次只对你核心关注的东西进行反馈。
比如这个方案你的设计目标就是“提高效率”,那只要在这一点上的反馈是正向的,就能给你带来激励,你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的迭代;如果你没有听到这方面的反馈,你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话术主动获取得,并知道原因,再作改进。
“拆细”和“去繁”都是为了创造一个“直接反馈系统”,这是不断试错的前提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