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在公共管理领域,还是在企业管理领域,有一个极为常见的现象,那就是在制定业务流程制度时,用“一刀切”方式管理多样化的业务。比如,有企业不管是物品采购、服务采购、还是工程采购,用的都是一个合同模板等;不管采购金额大小,走的都是一样审批流程,不论何种量级的客户,订单处理流程完全一样,等等。我们去各种机关或事业性单位办事时,经常碰到要填写一些表格,却不知道怎么填的情况,询问后,办事人员往往会告诉你,“这个不用填,那个也不用填”。“一刀切”的本质上是一种粗放的“暴力”管理模式,会抓不住实际业务要点所在,进而浪费很多不必要的资源,造成极不友好的客户体验。
长春众森管理咨询公司看到,“一刀切”的反面是企业没有规范。众森咨询参加客户会议,六七个项目负责人拿出的在建项目汇报材料,报告结构各不一样,可以说基本没有规范可言。对于他们来讲,要做的事是尽快实现项目管理的标准化。对于企业中的多元化业务,一刀切的方式固然不可取,但为了管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,标准化也是需要的。关键的是,如何平衡业务管理中标准化与个性化这对矛盾。
我们认为,首要是不能“懒政”。“懒政”有两种表现,一是“一刀切”,企图用一套东西包罗万象,二是无所作为,放任自流。管理一定是要下功夫的,下了功夫才能知事之异同、人之好恶,才能“理”通,事才能“管”顺。“懒政”的背后,并不全部是懒惰,还有傲慢与迷信暴力。反正“我的地盘我做主”,我才不管你们麻烦不麻烦、乐意不乐意。这种心态是典型的私欲淹没了公心。此种管理风格下,流程不可能畅顺。
错误的简约观也是导致“一刀切”主义的深层次原因之一。这种思想片面、孤立、机械地认为,凡事越简单越好,不问场景、不问缘由。其实就流程本身来说,有“简处”,也有“繁处”,当简则简,当繁则繁,实事求是才是理性的精神。在很多时候,流程就如一个跷跷板,如果“简处”安排在前面,那么“繁处”就会出现在后面;如果“繁处”安排在前面,后面就会简单。
现实中,我们常见的情况是,管理者们把“简处”留给了制度设计,把“繁处”留给了执行、留给了客户。比如,有两个购物网站,你在甲网站购买多个卖家的商品,要多次支付;在乙网站购买多个卖家的商品,则可以合并多家的账单,只要支付一次。二者“孰繁孰简”呢?甲网站是把“简”(网站功能设计)留给了自己,而把“繁”(网上购物操作)留给了客户;乙网站是把“繁”留给了自己,把“简”留给了客户。孰优孰劣呢?
除了认知观念,专业能力是影响标准化与个性化平衡另一因素。要平衡好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度,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法,而是要基于对业务本身及业务环境的理解,因时因地制宜。因为专业能力不同,流程、评估的标准自然也就不同。企业不可能只用一种标准流程、评估标准,就可以实识别出不同类型供应商资质与能力。
比如,服务类供应商和物品类供应商所提供的“产品”不同,对他们进行认证的方式与标准也自然就不同。同样,提供电子器件的供应商,和提供定制结构件的供应商,他们“能力”的体现方式就很不同,电子器件标准化程度高,价格与供货是最重要,而定制结构件要专门定做,工艺能力、产品质量是最重要的。所以,要扎扎实实引入一个好供应商,须以分支化的标准分别去应对。
分支化标准的设定取决于企业规模与业务量的多少。如果一个小品类就有几个亿采购金额的,那么针对他的分支流程、分支标准进行细化是值得的;如果一个大品类的采购金额才几百万的时候,从管理成本而言,细化就不太划算。 |